来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亲爱的北大光华2024级新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相聚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我很高兴和学院在场的各位备受尊重的老师们一起,欢迎你们来到北大光华。对于在座的1491名来自二十多个国家、学院各个项目的新同学,我想说,今天是你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从今天起,你们多了一个新的身份——光华人。光华人也将是一个把你们和北京大学联结在一起并延续一生的纽带。作家加缪曾说:“绝望的人没有故乡。而我,我知道海的存在,所以我能够在这个枯燥乏味的时代活下来。” 未名湖是个海洋,因为理性的光辉和思想的力量,北大注定将成为大家的精神故乡。祝贺大家,能以这样的方式在燕园开启一段不同凡响、充满意义感和使命感的成长之旅——归乡之旅!
今天也是学院的一个重要时刻。我经常引用作家J.R.R.托尔金关于教育的一段叙述:“真正的教育是一个没有终局的故事,它包含着一次又一次的出发、惯常性的重新开始、持续不断的自我更新。” 好的教育一定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双向奔赴。身处一个破裂、喧嚣、混沌不明的时代,你们的到来再一次促使我们去思考学习的意义、教育的价值。我们将彼此砥砺,重新定义各自的使命和意义。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单向接受,而是相互成就,我们必将一起成长并最终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对于大家即将开启的光华岁月,我有很多祝福和期待。今天,我想着重强调一点:做一个谦卑的思想者(a humble thinker)。请允许我借用这个机会,阐释为什么“谦卑的思想者”真正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价值,尤为重要的是,它的时代意义。
谦卑的思想者的对立面是知识的僭妄者。“知识的僭妄”(The Pretense of Knowledge)是经济学家哈耶克197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时的获奖演说。在这篇文章中,哈耶克敏锐地指出,在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人们获得的“知识”越来越多,人类的傲慢也空前高涨,然而,人类的知识体系是分立的,无法统一整合为一个全能的视角来观察;而当人们罔顾科学方法的局限性和现有科学知识的不确定性,自以为已经掌握主宰事务进程的全部知识,采取一种具有“无知的确定性”(ignorant certainty)的鲁莽态度,把复杂事务用极简的知识来诠释,并用于改善社会秩序,最终只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知识的僭妄在我们这个时代以各种形式广泛存在。我们身边不乏满脑子标准答案的人,利用超强的学习能力,通过大量刷题,参加各种资格认证考试学会了丰富且结构精良的专业知识,获得了各种问题的“正确”答案。然而,他们却往往无视他们深信不疑的知识的不确定性,手拿着锤子,看到满世界都是需要被捶打的钉子。满脑子的标准答案,并不能帮助我们循着自己个性的方向找到真正的热爱,也无法帮助我们客观认识这个世界,理解世界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知识的相对性。盲从既有的知识和所谓正确的答案,往往会让我们陷入一种思维的桎梏、思想的荒芜,不断地掉入各种各样的“叙事陷阱”,或是在同一个地方反复跌倒。“叙事陷阱”和“标准答案”,它们直接决定了我们如何理解和诠释这个世界,以及我们在思考和决策时所依赖的认知框架。
知识的僭妄更体现为思想的偏狭和认知的封闭。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我们惯常接受的“真知灼见”、包括那些我们已经贴上“真理”标签的科学发现都是暂时和相对的——它们受限于这些理论或是观点的提出者所秉持的价值主张和这些知识形成时的特定环境和实验条件。一旦把思想的形成和智识的成长放置到更为广阔的时空,我们就能彻底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会有新的、来自不同方向的真理被揭示出来”。然而,知识僭妄者对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或智力过于自负、傲慢,不愿聆听不同的声音,对不合己意的观点或是认知全面排斥,经常陷入思想上的偏执,不遗余力甚至不择手段坚持捍卫自己在知识和观点上的自我正义;知识僭妄者没有追寻新的不确定性的意愿,丧失了否定、批判和超越的能力,他们不仅不再有能力去追求,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知识僭妄者更可能是值得怀疑的技术至上主义者。在他们眼中,世界是一个预制的、系统化的、内部完整的整体,连同它的规则和叙事一起都可以被他们笃信的知识来理解及阐释。基于这样的认知或者仅仅是因为傲慢,他们往往主动放弃独立思考的权利,在大脑中不断固化对“权威”和“大家”的崇拜与依附。然而,没有对问题底层逻辑的深刻思考,缺乏对那些穿透时间、具有通用性的规律的基本认知,思想懒惰的知识僭妄者的认知和学习模式和人工智能大模型并没有本质区别。事实上,相较于具有更强大的知识存储(数据)和更快速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算力和算法)的AI大模型,他们更像是一个低配版的AI……当知识的僭妄转化成AI的僭妄,当人们盲从的“权威”或是“大家”变成拥有“所有”知识和“全部”标准答案的机器,尤其是这些知识和答案又是集中由几个掌握强大算力和海量数据的大平台来提供时,推动人类文明向上、向善演进的来自于人的内驱力在哪里?而缺乏人类新的内容创造,那些拥有完备知识和各种标准答案的机器是否能够感知人性的温度、习得生而为人的高贵、通过不断进化获取“定义美好的能力”和“创造美好的愿力”?技术的本意是提升人类的能力,而非取代人类。一生都在提醒人们警惕“知识的僭妄”的哈耶克曾说过:“一种文明不是出自哪个头脑的设计,而是通过千千万万个人的自由努力成长起来。”
2024级的新光华人们,明年5月,光华管理学院将庆祝学院成立四十周年。以“创造管理知识、培养商界领袖、推动社会进步”为使命,光华近四十年的发展已经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这些印记经过岁月大潮的反复冲刷,沉淀出以厉以宁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光华人留下的教育理念——强调思想性、开放办学的精神、家国大义。这些教育理念是光华精神和伟大传统的底色,是学院宝贵的精神财富;用更为诗意的表达,“这是我们共同的平原和水,这是我们共同的夜晚和诗歌”(海子)。我想说,这些教育理念的时代特征和意义集中体现为我今天的主题——谦卑的思想者。
做一个谦卑的思想者,需要大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坚定不移地去追求真理,相信并珍视思想的力量。追求真理,获取智慧,既是人们对你们的期许,也是你们义不容辞的使命,更是你们应该扛起的道德责任。得益于思想解放所释放出的动人心魄的力量,我们已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经济奇迹。我们必须认识到,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下滑、国内外环境的急遽变化、新一代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不确定性、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结构性问题的加速发酵等正在严重冲击我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形成的认知和思维定式。拒绝叙事陷阱和标准答案的束缚,我们需要培养开放的思维,勇于质疑和反思,拥抱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只有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勇敢地去拓展已知世界的视野,提出撼动现有知识基础的问题,并用新的理论去重新构建它们,我们才可能在宏观经济层面构建新的增长范式和增长动能,在企业层面引领商业实践和商业文明不断向上。
做一个谦卑的思想者,需要大家对世界的差异性和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性有清晰的认知,摆脱知识的傲慢与偏见,以开放的精神和态度果断跳出自己的“圈子”。1200万是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获得硕士及硕士以上学位的总人数,其实还不到中国总人口的1%,而这是在座各位同学最终将进入的圈层。我曾多次提醒,这个百分之一的“圈子”以外的那部分才反映了这个世界的真实。如果你们一直停留在这个百分之一的“圈子”里看世界,你将很难理解横亘在我们生活中巨大的不平等这一现实。我希望大家努力“破圈”,对我们拥有的优渥机会心怀感激和敬畏,关注我们生活周遭那些合理的不满和埋怨,以更开阔的视野认知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和时代,致力于定义并解决那些必需但又难以回答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
做一个谦卑的思想者,我希望大家胸怀家国大义,将自身的发展和一个更大的使命结合在一起。近四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光华人,坚守追求真理但宽容异见的科学精神,直面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问题和重大关键问题,以敏锐的观察、严谨的研究对国家经济社会政策的制订和中国管理的前沿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光华的现在与未来,你们注定将成为它伟大传统的一部分。眼下的世界也有林林总总的残缺与不足,当前的中国经济社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完美。过去,我们以为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革新,交流、谅解、包容,会取代疏远、怀疑和敌对。然而,陌生、偏见和歧视依然肆意流窜裹挟,使人与人、国与国充满阻隔。我期待你们拥有更多社会责任感和全球性视野,将科学理性精神与正义感、悲悯心结合起来,将个人的成长与更大的使命和更重要的意义结合起来,不惧细碎、日拱一卒,在探寻人生意义与获得个体自由的同时,展现你们的美好,延展人类精神的各种可能性。请记住,如果破碎的个体经验不能置身于一个宏大的时代叙事之下,个体生命将无法和漫长厚重的历史相联结,留下岁月难以消磨的记忆。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君子之伤,君子之守”。2024级的新光华人们,做一个谦卑的思想者注定是一个充满孤独、不悦甚至是痛苦的过程。我想在这里引用意大利诗人弗朗西斯科·彼得拉克(Francesco Petrarca)的诗与大家共勉:
你在这条路上会孑然而行;
我请求你,高贵的灵魂,
不要放弃你高贵的使命。
欢迎大家来到光华!
2024年9月7日
于北京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刘俏,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金融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十四五”“十五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7年《中国新闻周刊》“影响中国”年度经济学家。刘俏教授在公司金融、实证资产定价、市场微观结构与中国经济研究等方面拥有众多著述,其著作包括《我们热爱的金融——重塑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金融》、《从大到伟大2.0 —— 重塑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等。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尉旖涵
发表评论